在集大原铁路怀仁东站的施工现场,随着液压同步提升系统的精准运转上阳网,重达240吨的异形钢网架历经6小时平稳升至26米高空,误差控制在毫米级。
这一精密施工的背后,是中铁六局建安公司(以下简称“建安公司”)BIM创新工作室搭建的三维模拟系统在全程护航——通过提前模拟“先旋转+后提升”施工工艺,优化8个提升点的应力分布,为此次高危作业筑起技术屏障。
集大原铁路怀仁东、应县西、山阴南三座站房以“一站一景”理念打造,大量双曲面异形结构和文化元素构件对施工精度提出严苛要求。在应县西站斗拱安装与怀仁东站雀替施工中,项目部创新采用“Rhino建模+BIM复核+3D打印”三位一体技术方案:通过犀牛软件解析双曲曲率生成控制线上阳网,BIM模型等比例还原节点细节,再以3D打印件预演拼装效果,最终将异形构件加工安装误差控制在0.2毫米内,确保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站房结构精准契合。
医院项目机电系统的复杂性堪比“地下迷宫”,而成武县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对此给出了数字化解决方案。面对医疗综合楼中电气、消防、医气、物流等10余个专业的管线排布需求,BIM创新工作室组建专项小组,搭建全专业协同模型,提前排查出126处管线冲突点,通过参数化调整优化排布方案。这一举措不仅将设计冲突发现率提升30%,更减少了80%的现场返工,直接节省成本近200万元,为医院项目按期投用奠定基础。
在施工过程中,BIM技术的协同价值持续释放。项目部为施工人员配备加载模型查看软件的移动设备,实现现场操作与数字模型的实时比对,仅管道安装阶段就及时纠正172处走向偏差。针对手术室、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,团队制作32份复杂节点施工详图,明确医气管道连接标准与设备安装精度要求,确保医疗功能万无一失。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已成为建安公司承接民生工程的核心竞争力。
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人才体系的支撑。BIM创新工作室通过编制《BIM技术应用标准手册》、开展30余场专项培训,已培育5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,推动BIM应用从“单点突破”迈向“全面覆盖”。截至目前,该技术已在建安公司12个重点项目落地,累计解决施工难题200余个,节约成本超1500万元,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。
“BIM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精度控制上阳网,更在于重构施工管理逻辑。”建安公司技术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持续深化数字孪生技术应用,让每一项工程都成为数智建造的标杆作品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王梦娜)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